首页 临床妇儿 耳鼻喉 真菌性中耳炎诊疗分析

收藏

0

0

分享

真菌性中耳炎诊疗分析

0
回复
99
查看
[ 复制链接 ]

4

主题

0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
    真菌感染比较常见于外耳道,极少数严重者才可穿透鼓膜进入鼓室或乳突腔,故临床真菌性中耳炎很少见,直接导致慢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性感染时常常会误诊为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应用各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以下对慢性中耳炎真菌感染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一般认为只有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机体菌群失调时才会发生真菌感染。前者多见于高龄、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等患者,而后者最常见于滥用抗生素患者。可是真菌性中耳炎却多是中青年,小儿和老人很少见,主要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增多,以及慢中耳炎分泌物导致的局部微环境改变。感染来源可由耳道皮肤毛囊浅部真菌感染所致,患有严重脚气病者亦可由于挖耳搔痒而传染。

    真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与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极其相似,所以临床漏诊率极高,尤期部分患者存在细菌混合感染,一半以上的患者发作初期误诊为普通细菌性中耳炎而应用抗生素滴耳,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与真菌相拮抗的细菌簇受到抑制,致使真菌繁殖更加迅速。真菌性中耳炎除了耳痛、耳鸣、流脓液、耳闷胀或堵塞感等普通中耳炎症状外,外耳道深部常可见大量潮湿的灰白色糊状或膜片脱落上皮堆积、霉样痂皮或绒毛状污物附着、黄色或黑色颗粒状物贴附(见下图):
d1.jpg
    图1/示大量潮湿的灰白色糊状脱落上皮堆积。图2\示霉样痂皮或绒毛状污秽物附着,外耳道壁充血。图3 △示黄色或黑色颗粒状霉菌斑.t示鼓膜穿孔。

    根据外耳道及其特殊分泌物的临床表现,细心的临床医生可发现其与普通细菌感染的不同,奈何这类患者往往为门诊病人,严重超标的门诊量常常导致临床医生错过这细微的变异,尤其是症状不明显的患。所以临床上诊断出来的真菌性中耳炎,往往依赖于细菌培养与鉴定,而这也是真菌性中耳炎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上首要原则为清理分泌物首先在诊断上有助于了解病变是否延及鼓膜或鼓膜有无穿孔, 从而决定治疗原则; 其次, 清理分泌物可有效减少真菌的菌丝及孢子, 利于药物吸收,滴用2%水杨酸酒精或1%~2%麝香草脑,有止痛和抑制真菌生长作用,3%过氧化氢清洗外耳道亦可起来协同作用。另外保持耳内干燥对抑制真菌繁殖有重要意义,可用小功率吹风筒每日向外耳道吹风,缩短疗程。

    真菌性中耳炎为浅部真菌感染,主要侵犯皮肤及粘膜的浅部,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不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药。一般以外涂抗真菌药膏为主,例如达克宁为唑类抗真菌药,对各类致病的真菌几乎都有抑制作用,但治疗中耳病变难以将药膏涂至鼓室内,艾文彬等对真菌性中耳炎12例13耳,用大扶康注射液注入鼓室及外耳道内,临床总有效率达91.6%,临床可供借鉴。另外对于真菌性中耳炎是否合并细菌感染而应用广谱抗生素目前临床尚存在争议,Murat报道20例难以控制的外耳道真菌病中有80%在首诊时即为真菌、细菌混合感染,但通常倾向于不加用抗生素,建议使用二性霉素治疗。 郑文彬对20例真菌性中耳炎予洁尔阴滴耳治疗,有效例为18例,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又一种有效方法。另外克霉唑对耳真菌病的效力已普遍得到肯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采用甘油和克霉唑粉剂混合制剂滴耳,疗效显著。

    总之真菌性中耳炎确诊关键在于临床医师要重视,伴有普通中耳炎症状但又发现外耳道深部有密集的粉末状颗粒状物堆积成绒毛状物附着时, 应高度怀疑真菌病,特别是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及时行真菌检查予以确诊和治疗。教育患者改掉挖耳的不良习惯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尤其是用挖耳勺、指甲、纸团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