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和多发性的头、肩、肢体、躯干等运动肌快速抽动,有不规则的发作间歇期。抽动见于面部,则为眨眼挤眉,张口抽动;抽动见于肢体,则为耸肩甩手,摇头踮脚,腹肌抽动;或不自主暴发性发声,如干咳、清嗓或秽语不能自控等。本病多见于学龄儿童,以5~12岁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可因转移注意力而减轻,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感冒时症状加重,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其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特别是与多巴胺功能异常有关,治疗多选用泰必利等神经镇静药物,但多有一定的副反应。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有较大进展,有从肝脾论治者,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1],有从肝肾论治者,治以滋肾平肝,熄风涤痰[2],有从肝肺论治者,采用疏肝调肺,涤痰通络法[3]。本文亦从肝肺入手,以滋阴熄风、养阴润肺为主。
1 从肝肺论其病因病机
在中医古籍中,对本病没有专门论述,但其症状描述与“目劄”“慢惊风”“瘈瘲”“筋惕肉瞤”等相似。《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热盛动风,风胜则动”。《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胜任,故目连劄也。”《幼科证治准绳·慢惊风》:“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瘈瘲渐生。其瘈瘲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可见多发性抽动症诸症多与肝风有关。
1.1 肝血不足,血虚生风 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可见眼目干涩,眨眼频作;肝主筋,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见面部及四肢搐动,甚至头项摇摆,腹肌抽动等筋惕肉瞤之症。血虚生风,风性善行数变,游走不定,故抽搐部位多不固定,患儿可出现挤眉、眨眼、耸鼻、张口、噘嘴、摇头、伸颈,耸肩、鼓腹、甩手、踢腿、跺脚等多部位症状,且常反复发作。
1.2 肝阴不足,阴虚风动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疾病影响等,均可引起肝阴不足,虚火亢盛。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肝阴不足,经脉失养,故见挤眉、眨眼、耸鼻、张口、噘嘴、摇头、伸颈等。
1.3 肺阴不足,风痰鼓动 小儿“肺常不足”,易患肺系疾病。因先天不足或肺炎、哮喘等疾病的影响,均可损及肺阴。肺开窍于鼻,肺阴不足,鼻失所养,故见鼻干、鼻痒、耸鼻等;咽喉为肺之门户,肺阴不足,故咽干咽痒,常见干咳、清嗓、不自主暴发性发声或秽语不能自控等。“肺为贮痰之器”,肺阴不足,炼津成痰,加之阴虚日久生风,风痰鼓动可发抽搐瘈瘲;痰阻气道,则喉间痰鸣怪叫。
2 从肝肺论其治疗
2.1 养血熄风 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者,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选用四物汤加减。方中熟地黄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机。以面部抽动为主者,加防风、蝉蜕、全蝎、蜈蚣、天麻、钩藤等;以踢腿、跺脚、甩手等四肢抽动为主者,加木瓜、伸筋草、全蝎、蜈蚣、天麻、钩藤等;以清嗓、发声怪叫为主者,加桔梗、苍耳子、黄芩、蝉蜕、全蝎、蜈蚣等。
2.2 滋阴熄风 肝阴不足,阴虚风动者,选用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一贯煎加减。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以补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而柔肝,合生地黄以滋阴养血生津,川楝子疏泄肝气,加白芍养血柔肝。根据局部症状的不同,加减同上。
2.3 养阴润肺 肺阴不足,风痰鼓动者,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方中生地黄、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麦冬、白芍助生地黄、玄参养阴清肺而润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以清嗓、发声怪叫为主者,加金银花、桔梗、牛蒡子、苍耳子、黄芩、蝉蜕、全蝎、蜈蚣等。
3 从肝肺论其调护
多发性抽动症常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感冒症状加重,因此,临床除药物治疗外,应特别注意调护。
3.1 从肝调护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加强精神调护,多给予安慰和鼓励,少指责打骂,使患儿尽量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情绪**。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儿童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使患儿有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3.2 从肺调护 肺主呼吸,外合皮毛,外邪易于乘虚侵犯肺卫。注意气候变化,尤其是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当患儿发热时,更要积极治疗,防止热动肝风而抽搐或抽搐加重。避免尘烟、煤气等**。鼓励患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