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本病多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或因饮食所伤,胃失和降,或脾胃虚弱,纳运失常而发病,或因久病血液运行不畅,络脉不通而发病。
诊 断
一、西医诊断依据
1、症状:
常有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病史。症状无特异性,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钝痛、烧灼痛、泛酸、饱胀、恶心、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糜烂者可有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
2、体征
多不明显,可有上腹部压痛,部分病人可伴贫血、消瘦,舌炎等。
3、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 浅表性胃炎:黏膜可见红斑(点、片状、条状)、粗糙不平、出血点/斑;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胆汁反流。
(2)胃液分析:浅表性肥厚性胃炎胃液酸度可在正常范围或偏高,萎缩性胃炎大多数偏低。
(3)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组织学、尿素酶、细菌培养、13C或14C尿素呼气实验任意一项阳性。
(4)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检查 : 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者应测PCA和IFA,如为该病PCA多为阳性,伴恶性贫血时IFA多呈阳性。
二、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中上腹痛痛为主要症状,可偏左或偏右,疼痛性质为钝痛、灼痛、胀痛或饥饿样不适感一般为轻至中度持续性疼痛。疼痛有典型的节律性,在十二指肠溃疡(DU)表现为疼痛在两餐间发生(饥饿痛),持续不减至下一餐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疼痛在午夜后发生(夜间痛)。胃溃疡(GU)表现为餐后约1小时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至下次进餐后再重复上述规律。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通过胃镜或钡餐透视与之鉴别。内镜下消化性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覆有灰白色或灰黄色渗出物。
2、胃癌
胃癌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易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混淆,胃镜加病理活检可与之鉴别。
3、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功能性症状。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有器质性病变 ,实验室及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无腹部手术史者。
三、常见并发症
慢性胃炎可并发轻、中度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可并发胃癌。
四、中医辨证诊断依据
1、肝胃不和: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主证: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④脉弦。
次证: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反流。③舌质淡红,苔薄白。
辩证要求: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2、脾胃虚弱: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乏力,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脉沉细。
主证:①胃脘隐痛。②喜按喜暖。③食后脘闷。④纳呆少食。⑤便溏腹泻。⑥四肢乏力。⑦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
次证:①胃粘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②粘液稀薄而多。③胃酸偏低。④脉沉细。
辩证要求:具备主证3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
3、脾胃湿热: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濡数。
主证:①胃脘灼热胀痛。②口苦口臭。③脘腹痞闷,渴不欲饮。④舌质红,苔黄厚或腻。
次证: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②小便黄。③脉滑或濡数。
辩证要求: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
4、胃阴不足: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细弦。
主证:①胃脘灼热疼痛。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燥。④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
次证:①胃粘膜成颗粒状或血管显露。②胃粘膜干燥,粘液少或胃酸偏低。③粘膜充血水肿或小糜烂。④脉细数或弦细。
辩证要求: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1项加次证2项。
5、胃络瘀阻: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有淤点,脉弦涩。
主证:①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②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③舌质暗红或紫暗,有淤点。
次证:①胃痛日久不愈。②胃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③脉弦涩。
辩证要求:具备主证2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6、脾虚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胃有沉重感,嗳气频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时溏时结,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
主证:①胃脘胀满或胀痛,胃有沉重感。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③嗳气频繁。
次证:①大便时溏时结。②面色萎黄。③神疲乏力。④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⑤脉沉缓或沉细。
辩证要求: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治 疗
一、一般治疗
1、精神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精神情绪,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饮食治疗:选择易消化、无**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进食细嚼慢咽。
二、中医辨证治疗
1、分证论治
(1)肝胃不和: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0g、川芎6g、香附10g、陈皮10g、佛手10g、苏梗10g、延胡索10g、甘草6g。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一次6g,一日3次。
(2)脾胃虚弱:温中健脾,益气和胃。代表方剂:香沙六君子汤和黄芪建中汤加减
党参20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6g、广木香6g、砂仁3g、黄芪2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6g、炙甘草10g。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 3g, 3次/日。
(3)脾胃湿热 :清热化湿,和胃醒脾。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6g、黄芩10g、白寇仁6g、蒲公英30g、生苡仁30、法半夏12g、茯苓10g、厚朴12g、、 陈皮12g 、枳实10g、竹茹6g、栀子10g、苍术10g、甘草6g。
中成药:摩罗丹 9g 3次/日。
(4)胃阴不足:养阴益胃,和络止痛。代表方剂:一贯煎和芍药甘草汤加减。
北沙参12g,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10g、栀子10g、当归10g、金铃子10g、白芍20g、甘草6g、鸡内金10g 、玉竹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
中成药:养胃冲剂 5克,3次/日(5克/袋)
(5)胃络瘀阻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代表方剂: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
五灵脂10g、檀香10g(后下)、丹参20g、砂仁6g、三七粉5g(冲服)、延胡索12g、蒲黄6g、郁金10g、枳壳10g、炒莪术10g。
(6)脾虚气滞证:健脾益气,理气消胀。代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20g、白术15g、云苓10g、陈皮10g、半夏12g、木香6g、砂仁6g、枳壳12g、厚朴12g、紫苏梗10g、甘草6g 。
三、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消除病因,解除症状,预防复发,避免并发症。
2、具体措施及药物
(1)制酸或抑酸治疗
适用于黏膜糜烂或以烧心、泛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可选用制酸剂或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
(2)根除HP治疗
适用于:① 有明显异常(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异型增生)的慢性胃炎。② 有胃癌家族史者;③ 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④ 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常用方案为:铋剂加2种抗生素、PPI或枸橼酸铋、雷尼替丁加2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疗程一到二周
(3)黏膜保护剂:
适用于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常用的药有铋剂(迪乐、丽珠得乐、德锘、果胶铋等),硫糖铝、喜克溃、麦滋林等。
(4)促动力剂
适用于上腹饱胀、早饱、嗳气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有:吗丁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吗叮啉10mg tid;莫**利5-10mg tid。)
(5)助消化药
适用于萎缩性胃炎,胃酸偏低,或食滞纳差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有胃蛋白酶、酵母片、多酶片等。
(6)抗抑郁和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可配合给予谷维素或舒乐安定等,以减轻精神症状。
3、手术治疗适应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大肠肠腺化生。
疗 效 判 定
1.痊愈: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三项均恢复正常。
2.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三项中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
3.进步: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
4.无效:用药后病情无明显进步或有加重者。 |
|